第2397章 王粲
策行三國 by 莊不周
2020-1-15 21:16
孫策正和袁衡壹起吃早餐的時候,郭嘉求見。
孫策有些意外。郭嘉雖可隨時進入後宮,也時常來蹭飯,但是到袁衡殿裏的機會不多。王後和夫人的區別,郭嘉比他本人還重視,不管他多放肆,在袁衡面前,他還是恪守禮節的。
袁衡也有些意外,隨即命人為郭嘉準備餐具,請郭嘉就坐。
孫策打量了郭嘉壹眼,見他眼圈發黑,衣服也有些皺巴巴的,知道他應該是壹夜沒睡,至少沒有脫衣服。這倒是不多見的事,郭嘉常在軍情處過宿,但壹夜不睡,很可能是出了大事。
“先吃東西。”孫策說道。
郭嘉應了壹聲,捧起碗吃早飯,他吃得很快,幾乎和孫策同時吃完。宮女收拾了餐具,奉上茶和點心,郭嘉才將昨晚收到的消息說了壹遍。他既沒有掩飾,也沒有誇大,只是將事情原原本本的說來,就連自己的猜測分析都說了。虞翻要十天時間的事,他也沒瞞著。
這是他考慮了半夜的結果。以他對孫策的了解,如實說是最穩妥的,任何壹點隱瞞或者有意引導都有可能引發無窮後患。
孫策靜靜地聽完,咂了咂嘴。“按妳的思路辦吧。”
“喏。”郭嘉拱手施禮,起身告辭。
孫策也站了起來,與郭嘉壹起向外走去。“回去好好睡壹覺,不要輕易熬夜,不差這壹天半夜的,天塌不下來。”
郭嘉強笑著搓了搓手。“大王登基在即,臣不希望這時候出差錯,只能盯緊壹點……”
“能出什麽差錯?”孫策不以為然地哼了壹聲:“奉孝,人心苦不足,江南、江北都壹樣。當初為了盡快平定江東,不想多造殺戮,以和為貴,留下了壹些隱患,也是意料之中的事。只要是癤子,遲早要出頭。出頭了怎麽辦,劃破了就是,註意收拾,別讓膿水流得到處都是就行了。”
“大王所言極是,臣受教了。”
“行了,妳回去休息吧。哦,對了,妳收拾壹下吧,明天壹起搬去湯山住。”
“去湯山?”郭嘉楞了壹下。以前孫策冬天會去湯山避寒,可是今年要舉辦登基大典,湯山肯定不合適。難道說登基的事又要往後推延?
孫策看看郭嘉,又回頭看了壹眼站在殿門口的袁衡,微微壹笑。“王後身子不太方便,要去湯山靜養幾日。讓妳家夫人壹起去,陪王後說說話,聊聊天,免得她悶著。”
郭嘉壹楞,隨即大喜,用力壹拍大腿。“唉喲餵,這可是大好事啊。”說著,又匆匆跑回袁衡面前,深施壹禮。“恭喜王後,賀喜王後,大王登基之前有此喜訊,簡直是太好了,雙喜臨門啊。”
袁衡很不好意思,遠遠地瞋了孫策壹眼,又道:“還請祭酒保密,莫要聲張,要不然我可不得清靜了。”
“臣明白,臣明白。”郭嘉連聲說道,有些語無倫次。袁衡遲遲不孕,不僅袁氏姊妹著急,整個汝潁系都著急。如果沒有嫡子,袁權的兒子又不是長子,將來嗣君必起爭端。如今袁衡有了身孕,不管是男是女,總之解決了她能生育的疑問。就算這壹胎是女兒,以後還可以再生,她還年輕,總能生個嫡子。
郭嘉回到孫策身邊,難掩喜色。“大王,恕臣失禮。”
孫策哼了壹聲,似笑非笑。“這下汝潁系可以放心了?”
“是啊,他們放心了,臣這耳根也清靜了。”郭嘉笑嘻嘻地說道:“大王,怎麽這麽突然?”
孫策噗嗤笑了,沒好氣的說道:“怎麽,這還要擬個計劃?該來就來了唄。”
“是該來了,是該來了。依臣說,早該來了。”
兩人說笑著出了後宮,來到前殿。孫策揮揮手,讓郭嘉回去休息。他自去殿中辦公,進了殿門,當值的尚書王粲迎了下來,匯報今日安排。還沒等他開口,孫策擺擺手。
“不要緊的事先放壹放,幾件事記壹下。”
王粲連忙拿出紙筆,壹邊走壹邊記錄。
孫策隨即傳達了幾道詔令,讓各部門準備搬家。這可不是壹件簡單的事,他平時不輕易動,就是因為太麻煩。若不是袁衡有了身孕,要去湯山靜養,還要向母親吳太後報喜,他根本不想動。很快就要舉行登基大典,到時候又要麻煩壹趟。
聽說搬到湯山行宮,王粲倒是很高興。冬天很冷,太初宮的冬天尤其冷,西北風從江上吹來,挾帶著水汽,讓他這個兗州人實在受不了。他身體壹直不太好,每次過冬都讓他懷疑自己能不能熬到下壹個春天。搬到湯山行宮,他這條命算是保住了。
壹看王粲那撿了寶似的笑臉,孫策知道他的小心思。“仲宣啊,妳也別整天只顧著讀書,適當的鍛煉鍛煉身體。看看妳這樣子,正當少壯,卻畏寒如叟,這怎麽能行。孤若是遠征涼州,敢帶妳去嗎?”
王粲笑著應了。“大王放心,臣壹定好好鍛煉身體,要不然這希臘文豈不是白學了。”
“學得怎麽樣?”孫策問道。王粲是真聰明,有過目不忘之能,學語言也有天賦。他曾得蔡邕賞識提攜,算是蔡邕的得意門生,和蔡琰同年,以姊弟相稱。蔡琰研究梵文,他就研究希臘文——蔥嶺以西諸國希臘化,希臘語是他們的通用語言——兩人算是壟斷了夷語的研究,其他人很難和他們競爭。
“能讀能寫,最近正在研讀亞歷山大戰史,小有心得。”
“說來聽聽。”
“臣以為,亞歷山大的功業雖大,卻不足以取法。”
孫策有些意外,停住腳步,回頭看了王粲壹眼。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因為他的提倡,現在研究希臘的人不少,推崇亞歷山大的人也很多,說亞歷山大不足取法的卻還是第壹個。
“為何這麽說?就因為他死得早,帝業分崩離析?”
“他就算能活到壹百歲,也無法保證不會人亡政息。他根本不知道如何治理縱橫萬裏的疆域,只憑著個人威望,如何能長久?臣甚至懷疑,他根本沒想過治理這些征服的疆土,只是好戰而已。他的母國本是小邦,根本沒有治理大國的經驗,就連他的授業恩師也沒有真正的治國經驗,不過紙上談兵罷了。”
孫策來回打量著王粲,笑道:“仲宣,出奇容易,立論卻難,妳的觀點有根據嗎?”
“有,臣正在撰寫壹部專著,屆時還請大王指正。”
“孤拭目以待。”
“喏。”王粲歡喜不禁。
孫策又和他聊了幾句,得知最近在著書或有意著書的人不少,只是有些學問比較冷門,就算寫出來了,讀者也不會太多,刻版印刷會虧本,所以還是考慮抄寫幾本,供同好研究。
孫策覺得這樣不妥,抄能抄幾本,壹旦遺失,這些書可能就會失傳。要想流傳下去,還得印出來。印他壹兩千本,就算有遺失,總會有幸免的。眼下雖然大力推廣教育,畢竟底子太薄,要想達到全民識字,沒有上百年時間是不夠的。
“仲宣,妳去找蔡祭酒,統計壹下,看看都有哪些人準備寫書,又準備寫哪些書,由翰林院負責,挑選壹些有價值的撥款印行。天下壹百多個郡,壹千多個縣,如果郡縣學堂各備壹部,以供查閱,那就是壹千多部,再加上個人收藏,印個兩千部應該不行問題的。至於資金,由計相府想辦法解決。”
王粲又驚又喜。“大王,妳這個辦法好,果能實施,天下讀書人就再也不用擔心白費心血了。”
孫策擺擺手,示意王粲去辦。這件事花錢不多,影響卻大,可以盡快操辦。
王粲興奮不已,壹路小跑著去了。孫策進了殿,路粹迎了上來,報告了壹件事:朱治、程普、韓當三人即將到達建業,如何接待,需要孫策定個基調。這種事原本毋須孫策決定,什麽人用什麽接待標準,樞密院是有成例的,可是這裏面有個特殊人物——韓當,樞密院不敢擅自做主。
孫策也覺得有些撓頭。雖然他認為孫權說了謊,韓當不需要為父親孫堅之死負什麽責任,可是母親吳太後不這麽看,她對韓當本來就有成見,又出了這件事,就算是維護孫權,她也不會無動於衷。上次勉強糊弄過去了,這次面對面,沖突在所難免。大典在即,殺人不好,惹吳太後不高興也不好,必須妥善處理。
“仲謀到哪裏了?”
“按行程估算,應該就在這壹兩日。”
“傳令下去,讓他壹到建業,就來見孤。”
“喏。”
“還有什麽事今天非辦不可?”
路粹楞了壹下,露出驚訝之色。“剛才王尚書……沒匯報?”
孫策搖搖頭。今天本該是王粲安排行程,不過王粲太興奮了,沒說完就跑了。路粹自然知道這壹點,這不過是故意給王粲上眼藥。他身邊這幾個尚書也不是善茬,都盯著尚書令的位置,明爭暗鬥得厲害,說起來,路粹和王粲還是同門呢,官職面前,人人平等,壹樣鬥得不亦樂乎。
尚書令的位置必須早點確定,要不然會影響正常工作。
“今天……”路粹故意想了想。“楊公的夫人袁氏六十大壽,大王答應了楊主簿出席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