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陸家村的鄉老會
支教五年,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國 by 落寞的花生
2023-9-17 08:28
族長和二位房系長輩,共同組成了陸家村的鄉老團。村裏的壹應大事的處理都需要經過三人的點頭同意,同時也兼著處理民間糾紛。如果村裏發現哪家媳婦給男人戴了綠帽子,族長和另外二位長輩會把村民組織起來,將其裝進豬籠沈入塘底。
“咳咳!”族長陸三省把旱煙袋在地上磕了磕,站起身來向人群道,“各位鄉親,今天把大家召集起來,是想和大家壹起商量壹件大事。”
“此事關系著陸家村的未來。”
“今天壹大早衙門就來人了,來的是縣大老爺的紅人張師爺。張師爺說縣大老爺的安排,要讓壹位姓黃的外姓人來我們村當村長。對於這件事情,大家有什麽看法?”
“九叔公,村長是個什麽官職?”壹位村民道,“我只聽說過縣裏有甲長,保長,還從來沒聽過什麽村長。”
“張師爺說了,村長就是壹村之長,比甲長保長的權力還要大,村裏的所有人都要聽村長的。村長大概是衙門新安排的官職吧,我們這些平頭百姓無權過問官府的事情。他們說有村長這個官職那就有了,我只想問大家同不同意。”族長道。
“當然不同意了。”話音剛落,就有壹四十多歲,強壯如牛的村民站起來道,“我們姓陸的,憑什麽要聽壹個外姓人的?”
“說的不錯。”旁邊的村民跟著說道,“從古至今,村裏都沒有聽外姓人的規矩,就連甲長保長都不能幹涉陸家村內部的事情,縣太爺憑什麽派壹個外人來管我們?”
“縣太爺平白無故派這麽壹個村長來,莫非有什麽陰謀想針對我們陸家村,我們陸家村壹向奉公守法,從未和官府作對啊?”壹幹瘦村民道。
……
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,沒有壹個是同意的。
“停,停,我話還沒有說完。”族長道,“縣太爺好像也知道我們的族人會反對,因此張師爺說了,如果我們同意的話,官府會免去村裏五年的所有稅負,包括人頭稅,田稅,伐木稅,野雞稅……和徭役兵役。朱皇帝剛登基,縣裏的稅負多的嚇人。”
很多人會覺得王朝創建初期,因為有休養生息這條政策,百姓們會過的好。然事實恰好相反,朝廷建立,百姓的生活不但得不到任何改善,反而會更苦。
滿目瘡痍的土地需要建設,剛建立的朝廷機構需要龐大開支,掃除前朝殘余軍閥殘余也需要軍餉……所有的壹切都需要大量金錢來支撐。
然而那些錢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,只能找老百姓出血。
壹些地方官吏為了自己的政績,為了讓地方盡快恢復生產,只能繼續盤剝百姓。朝廷剛剛建立,是不可能拿得出錢來給他們搞建設的。就算有的地方朝廷會撥款搞建設,也只是個例。壹個地方有專享撥款,剩余九十九個地方都是官吏自己想辦法。
這就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,百姓真正過的好壹點只能是王朝中期,或者等壹切都建設好了出現盛世。
而地方官吏只要把錢用在搞建設上沒有中飽私囊,朝廷就會默許甚至是鼓勵。所以才會有那麽壹句話,自從出了個朱皇帝,十年倒有九年荒。
“也就是說,我們村以後五年內,地裏種出來的糧食都是自己吃,壹粒不用上交衙門了。”族長加重語氣道。
免去五年的稅負?
人群聽了頓時冷靜下來,開始小聲議論。免稅五年對他們來說,是個不小的誘惑力。
“我們陸家村本來就很窮,地裏打的那壹點糧食還要上交給官府,就更加吃不飽飯了。記得前年大旱,鐵柱他家的媳婦和兩個孩子,全都是餓死的。”族長道,“茲事體大,因此我告訴衙門裏的人,說要等今天晚上我們商議之後再做決定。”
“至於最終同不同意,我們這些長輩雖然可以做出決斷,但還是得聽聽大家的意見。”
“免去五年稅負,卻換來了五年被壹個外姓人的奴役,這件事情我絕對不幹!”體型健壯的村民道。
“說的不錯,我們是寧願餓死也不願意失節!”幹瘦村民道,“我們姓陸的就要有姓陸的的氣節,想當年我們的祖輩懷仁公是何等的氣節?臨死也不願接受宋朝朝廷的招安,最後餓死在後山上。我們都是懷仁公的後人,不能因為五鬥米就折腰。”
對於這件事情村民們大多數依舊持反對意見,先輩的光輝事跡,氣節,是他們骨子裏最後的尊嚴。就算朝廷答應免去他們五年賦稅,他們都不幹。
餓死也不失節。
雖然現在的族長管理村子管理的也並不好,還讓村裏餓死了人,但畢竟是他們自己人大家都服。而外姓人就算管理的再好,他們也不會服從。
“妳們兩個先別說了,我們都是二房的後人,晚輩的話不重要還是聽聽二大爺的意見吧。二大爺的意思,就是我們的意思。”壹皮膚黝黑的村民道。
“咳咳!”二房的長輩聞言站起身來,“對於這件事情,我原則上是不同意的,畢竟餓死是小,失節事大。誰知道那個姓黃的村長,會把我們陸家村帶到哪個坑裏去?”
“二大爺說的不錯,外人不可信!”幹瘦村民道。
“既然二房的人不同意,那麽三房的人呢?”族長直接把目光轉向了三房的鄉老。三房的長輩比較年輕,只有五十多歲左右,淡淡的道:“我和二房的意見壹致。”
族長看了看人群,道,“看來,大家的意見都很壹樣。那就是不讓外姓人進來了。”
停頓了壹會兒,“不過張師爺說的另外壹件事情,卻實在是讓老朽有點想答應。”族長道,“張師爺說了,如果我們同意那個姓黃的當村長的話,那麽官府會派壹位私塾先生,到我們村子裏來教孩子們讀書。而且他還說,那位教書先生不會走。”
“另外以後的童試,縣裏也會照顧陸家村的讀書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