謀斷九州

冰臨神下

歷史軍事

  相士曾發出預言:此子閉嘴則為治世之良賢,張嘴必為亂世之梟雄。   十八歲的公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壹百壹十九章 真話

謀斷九州 by 冰臨神下

2020-3-6 10:05

  裝神弄鬼蒙不過所有人,可“吳王”已經跪下,沒人再能將他扶起來,少數幾個人的驚恐,足以令大多數人保持沈默。
  徐礎不願逼得太緊,將棍棒抱在懷裏,說道:“天下大亂,合則強,分則弱,吳國物阜民豐,善戰之名無人不知,大家若能齊心協力,退可以恢復故國,進可以問鼎中原,號令群雄。若是見利忘義,各自為戰,小小的壹座汝南城就足以令吳軍止步不前,還談什麽雄心壯誌?”
  眾人不語,徐礎扶起跪在地上發抖的少年,“假冒吳王,非閣下之罪,但是閣下乃庸碌之人,難當大任,交出王號,尚可得退位讓賢之名,閣下意下如何?”
  “交,這就交,我就說自己不是皇孫,家裏幾輩打魚,村裏的二姨可以作證……”少年涕泗橫流。
  小姓頭目中終於有人開口,“他不是真皇孫,誰是?難道是妳嗎?我們可聽說了,妳本姓樓,不姓徐,是吳皇的外孫。”
  徐礎笑道:“徐氏自有後人,我是吳皇外孫,當然以外孫身份匡復吳國。諸位聽我壹言,就在此地紮營,不必擔心糧草。然後大家齊聚壹堂,先選出壹位主事者,然後慢慢尋找吳皇後裔,可否。”
  小姓頭目不是真想與七族火並,願意順臺階下來,紛紛點頭,“先紮營,明天就選主事者。”
  “主事者得有個名號。”
  “丞相?”
  “不好,這個稱號咱們吳國沒用過。”
  ……
  吳人極在意名號,爭起來沒完,孟僧倫參與進去,徐礎先告辭,回去通知王顛等人,然後再進汝南城。
  鮑敦在城樓上遙望,發現外面似有變故,已下令全城兵卒待命,留在城中的宋星裁等十幾人心中更是驚慌不安,見到徐礎回來,個個如釋重負,立刻沖上去,緊緊跟隨在他身上,不肯離開半步。
  城內城外好幾支軍隊,彼此間卻連最基本的信任都談不上,全仗著徐礎壹個人跑進跑出,努力彌合。
  等到城內送出第壹批糧草,城外的吳軍先安下心來,主動退後十余裏,讓城內的人也安下心來。
  原有的“吳王”被指為虛假,吳軍連名義上的首領也沒有了,眾頭目急於選出新主事者,先定下名號,稱之為“吳國兵馬大都督”,然後再定選舉方法。
  就在這件事上,吳軍發生重大爭議,七族原是吳國高門,第壹次選吳王時失去機會,這回定要牢牢掌握在手裏,小姓頭目針鋒相對,還要靠人數取勝。
  天黑之前,徐礎都在忙於解決這個問題,費盡口舌,雙方做出的唯壹讓步就是明天眾頭目會聚壹堂,小姓與七族各推出壹人,誰的呼聲高誰是大都督。
  對徐礎來說,這是至關重要的壹個晚上,來回奔馳的路上,他將形勢分析清楚,制定壹連串的計劃。
  首先,他得繼續拉攏鮑敦。
  鮑敦不是吳國人,但他掌握著城池與糧草,這兩樣正是吳軍急需之物,而且在諸多頭目之中,數他最得部下人心,能夠壹呼百應,其他人只在有利可圖時,才能令部下服從命令。
  鮑敦壹直在默默觀察,徐礎對他也不隱瞞,每次進城都將進展如實告知。
  是夜二更,徐礎再次進城,聲稱明日共商大計,鮑敦道:“徐公子既然有意稱王,何不趁此機會舉旗建號?”
  徐礎等的就是這句話,“實不相瞞,我有此意,可吳軍內派別林立,各有私心,我壹時間難以服眾。”
  鮑敦笑道:“徐公子多慮,向來只有先稱王,假借名號以服眾的事情,哪有先服眾再稱王的道理?眾人皆是壹方豪傑,誰能服誰?若要服眾,非得經歷連番血戰不可。稱王宜速不宜遲。”
  “天下大勢未定,緩稱王似乎更有道理。”
  “王號可以緩,王權不能緩,吳軍諸將明日推選大都督,必是徐公子才行,若為他人,我不願從,汝南城也不從。”
  徐礎再不推讓,“得鮑公此言,如得天授,我便狂妄壹次,明日必得大都督之位。”
  鮑敦點頭,“但請徐公子吩咐,汝南城兵民甘效微力。”
  “明日請鮑公率數十壯士,為我助威,可否?”
  “吳軍諸將若有異言,鮑某血濺當場!”
  鮑敦壹怒,頗有震懾之力,全不像是和藹的商人或是居家的財主。
  徐礎拱手致謝,“我原有七成把握奪取大都督之位,得鮑公相助,便有十成勝算。我再去城外安撫諸將,務令萬無壹失。”
  徐礎帶領唐為天等隨從出城,直奔荊州軍營地,這些人都是徐礎帶來的,夾在兩軍中間,唯壹信任的人就是徐公子,至於徐公子是吳人,還是吳越王或者朝廷的使者,已不重要。
  荊州群豪二十幾人,聚在壹起歃血為盟,共推徐礎為荊州大總管,發誓明天全力支持他當吳國兵馬大都督。
  徐礎在手上割了壹刀,流了不少血,包紮之後立刻去見七族頭目。
  嚴格來說,鮑敦與荊州群豪都沒資格幹涉吳國事務,但是徐礎極需他們的支持,才能與吳軍諸將爭權。
  夜風凜冽,寒意穿透層層衣物,徐礎卻壹點也不覺得冷,熱血周流,向他證明,自立確實比勸人有趣多了。
  沒人天生是謀士,也沒人天生是帝王。
  七族頭目沒睡,正在商議明天如何應對小姓頭目,卻遲遲沒有取得共識,爭吵不休。
  壹見到徐礎進來,王顛立刻迎上去,示意他出帳說話。
  營地裏沒那麽多規矩,衛兵早就找地方睡覺去了,外面沒人,王顛道:“徐公子可有意爭奪大都督之位?”
  “正有此意。”徐礎不打算再假客氣。
  王顛點頭,“我猜也是如此,所以我與孟將軍全力推薦妳,可是其他人有些猶疑?”
  “以為我太年輕嗎?”
  “那倒不是,他們覺得……”
  “我與王將軍算是舊相識了,有話盡管直說。”
  “他們覺得徐公子的野心怕是不止於大都督,擔心日後尋到真正的吳皇子孫之後,徐公子不肯奉其為主。”
  吳軍連戰連敗,走投無路才來洛州,居然還在擔心未來吳王的位置穩不穩當,徐礎心裏鄙視,臉上卻帶笑,“我若為大都督,第壹件事就是祭祀歷代吳皇,立誓尋找吳皇後裔,當眾說出的話,神鬼共鑒,天下皆知,以後如何反悔?”
  王顛笑道:“有徐公子的這句保證就夠了,妳不必進帳,我去勸說諸人,明日必定全力推舉徐公子。”
  徐礎猶豫了壹下,他寧願自己勸說七族頭目,可是不忍拂卻王顛壹番好意,拱手道:“那就有勞王將軍了,我再見孟將軍、宋將軍壹面,便得回城。”
  王顛進帳,孟僧倫、宋星裁很快出來,兩人更是非徐礎不選,孟僧倫道:“小姓頭目人數雖多,各有異心,不如七族子弟團結,明日聚會,徐公子可不必多言,由我推舉,宋將軍等人齊力助威,必成壓倒之勢。我與千金秤私下談過,他說徐公子若能許他統領十營,他可勸說至少十五名頭目提供支持。”
  “千金秤深得人心,小姓十營正該歸他統領。”
  孟僧倫大喜,又聊幾句,與宋星裁送徐礎出營。
  孟僧倫先回帳中,宋星裁多送壹段,告辭時道:“徐公子膽氣過人,頗有吳士之風,七族子弟莫不敬仰。吳皇子孫散落民間,不知何時才能尋得其人,便是找到,若已淪為百姓,與常人無異,如何能興復大業?以我愚見,徐公子乃吳皇外孫,既已改姓,可繼大統。”
  徐礎拱手道:“吳皇殉國,江東至今思之,因此非徐姓不從。在下改姓,乃是思念亡母,絕無入繼之意。望宋將軍今後不要再說這種話,只要找到真正的徐氏子孫,我立刻奉其為主,絕無二心。”
  宋星裁頗顯失望,“既然如此……反正現在也不是說這種事的時候,明天我只奉徐公子壹人為大都督,若有萬壹,我願率部下隨徐公子另立旗號。”
  徐礎握住宋星裁雙手,“我與宋將軍壹見如故,今後當為生死之交。”
  宋星裁告辭回營,徐礎上馬,帶人進城休息。
  離天亮沒剩多少時間,徐礎睡不著,秉燭而坐,等候次日的推選,心中反復思索,唯壹覺得不妥的是,沒有堅持親自進帳勸說七族頭目,他身邊太缺少親信,任何事都不該假手他人。
  事實上,他唯壹的親信只有唐為天。
  唐為天平時倒下就睡,今晚也陪在旁邊,壹會剪下燭花,約摸小半個時辰之後,終於忍不住開口,“公子,我能說句話嗎?”
  徐礎從思緒中退出來,笑道:“當然。”
  “妳今天說過的話,哪句是真,哪句是假啊?”
  唐為天壹直跟在身邊,越聽越糊塗,搞不清公子的真實意圖。
  “呵呵,都是真話。”
  “可是……公子壹會要稱王,壹會不稱王,兩邊發誓,不能都是真話吧?”唐為天越發不解。
  “我便稱王,也不會是吳王,所以兩邊發的誓言壹點都不矛盾,全是真話。”
  唐為天楞了壹會,笑道:“我明白點了,公子是聰明人,說的話……我可聽不懂。”
  “不要對外人說。”
  “我想說都不知道該怎麽說。”唐為天輕嘆壹聲,“老實說,我還是更喜歡從前的公子,至少那時的話我能聽懂個大概。”
  “有時候,咱們就得先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,然後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”
  “比如我不想離開家鄉,但是必須先離開,才能吃上飯。”
  “對,有朝壹日,妳還能衣錦還鄉。”
  “那可好。”唐為天眼睛發亮,隨即暗淡,“我怕是連老家在哪都找不到啦。”
  “只要找,總能找到。”徐礎肯定地說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