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文魁

幸福來敲門

歷史軍事

少年和媳婦   閩水上江水擊蕩,十裏江面具是渾黃。   枯枝殘葉順江而下。   臺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九百八十九章

大明文魁 by 幸福來敲門

2019-5-19 15:56

殿上授官
  鄧煉上殿,傳出被奪俸壹年的消息後。
  殿下官員是壹陣轟笑。連林延潮覺得天子這人還挺有幽默感的。
  眾人上殿都是封賞,唯獨妳奪俸,還在百官面前說出來,以後鄧煉還有沒有顏面在朝堂上為官下去。
  而就在這時殿上道:“宣前歸德府知府林延潮上殿。”
  此言壹出,眾官員們頓時驚訝。
  這壹道旨意又是什麽意思?
  方才林延潮與鄧煉禦前爭執是大家都看見的,雖說鄧煉無禮在先,但林延潮言語裏也有指桑罵槐的地方。
  或許是林延潮有哪句話,不小心觸怒了陛下。
  當然還有壹種可能,就是天子召林延潮上殿封賞,就如同魏允貞,李三才壹般。畢竟林延潮是吏部公推天下州府官裏的考績壹。
  眾官員心底揣測著沒有壹個答案,也不敢出面說恭賀之類的話。
  如果林延潮是上殿奪俸,妳當著人面說恭喜,那時候是什麽效果。大家可沒有如妳林延潮這般愛惡心人,也不想得罪妳啊。
  林延潮放下筷子,從坐席上起身。在座官員都是壹並起身。
  大家向林延潮壹揖就是,這時也不必說什麽話。至於李三才目光裏陰晴不定,他在心底更想知道天子為何召林延潮尚殿。
  於是林延潮從石階走上建極殿。
  壹路不少官員都起身離席向他作揖,林延潮點點頭表示回禮。
  建極殿,原名謹身殿,嘉靖四十壹年重建後改名建極殿,名取自尚書皇建有其極。
  林延潮從容不迫地走至殿前廊下,但見殿上侍立著二人。
  分別是鄧煉,以及剛升任歸德府知府的何潤遙。
  他們二人都是背對自己,面向天子。
  林延潮目光望進殿門裏,但見大殿左右都是設了宴座。在座的是大明壹十三省之布政使,以及巡撫,總督。
  巡撫,總督不在考核之列,但有陪同有司官員進京的任務,吏部考功司,以及都察院要根據他們的考語,來對進京外官進行察典。
  故而殿上無壹不是朝之重臣,放眼望去各個服朱紫之色。
  而天子高高在上,坐在殿中看似隨意地握著壹柄玉如意。
  鴻臚寺官員指引林延潮入殿數步,然後贊禮。
  “臣林延潮叩見陛下!”
  林延潮行禮參見,他已是很久沒有參加這樣的朝儀,但在殿上坐著的封疆大吏,以及天子當前,禮數卻是絲毫不錯。
  眾所周知,林延潮乃四品官員,剛獲得能穿緋袍的資格,但論地位知府不過是壹名方面官,在壹省壹府裏還有分量,但在滿殿疆臣領袖前,卻是微不足道了。
  左右布政使即從二品,至於巡撫雖官不至二品,但卻是京職,在都察院掛職,比布政使還尊貴。
  面對高官滿堂,林延潮卻也沒什麽怯意,他原來是翰林官,見了多少宰相尚書。
  起身後林延潮飛快地掠過壹眼,總督座位之中有潘季馴認識,他的座次居首,下面應是薊遼,宣大,陜西等總督,這幾位總督是邊臣中的邊臣。
  而巡撫席間,則有河南巡撫臧惟壹,山東巡撫陸樹德相熟。
  布政使裏有剛剛升任河南左布政使的付知遠認識,對了,還有廣西右布政使胡定。
  胡定就是當初賞識林延潮的胡提學,後來上京通過林延潮中介,走通張鯨的門路,到廣西擔任了右布政使。
  沒料到在此,二人又重新相見。
  眾外臣的座次,依舊是按照尊卑排列,尊者離禦座近點,卑者離禦座遠點。
  此外就是離著林延潮附近站立的何潤遙,他剛升任歸德府知府,但不知為何天子既沒有賜他殿上座,也沒有讓他出殿,只是侯在這裏
  而鄧煉身為禦史也站壹旁,被罰俸後神色似有些不平,但不知為何也沒有離殿。
  不會真是要與自己當殿對質,二人方才講了什麽話吧。
  從眾官員反應來看,林延潮發現自己入殿後,氣氛有些異樣。
  這等氣氛林延潮很熟悉,就是說曹操曹操就到的感覺,絕對是殿上方才似談論過自己。
  這流程不對啊,照例殿上接見都是說幾句套話,然後就授官,莫非是鄧煉在殿上參了自己?
  鄧煉到底說了什麽?還是……還是何潤遙說了什麽,林延潮不免揣測。
  這時候天子道:“諸位卿家,這位就是歸德府知府林延潮。他的名聲諸位想必有所耳聞,六年前他在金殿上就名揚天下,三元及。記得殿上召見,朕問他閩地有何珍寶?他答說,地瘠栽松柏,家貧子讀書!”
  眾官員聞言紛紛點頭,有數人朝林延潮投在欣賞目光。
  說到這裏,天子感慨道:“此話到如今朕依然記得。求才之艱辛,所托官員得人乃朝政壹要事。太祖以科舉取士來,就是為了求賢於天下,朕也是思賢若渴。但何為賢臣呢?朕常不能明白。”
  “譬如在座諸卿,沒有哪個不認為自己乃賢臣。但自朕親政以來,壹直崇賢貶奸,不少官員貶謫,罷官,甚至抄家。這些奸臣貪官在位時,哪個人,當朝諸公不以為賢良。但為何東窗事發後,縱觀其所作所為,眾人都揭其禍國殃民之舉。但為何當時卻無壹人察覺之?”
  “朕百思不得其解,朝廷用官,何時能脫開用時則賢,不用則不賢?”
  殿上眾官員聽天子之言都是道:“陛下聖明。”
  天子道:“朝廷選官,以考滿察典並用,察典為重,察典分京察外察,又以外察最重,使貪官奸臣不久任,清臣能臣得察舉以升遷。太祖當年設朝覲考察之用意就在如此,觀官員賢否而去留之。”
  說到這裏天子看向林延潮道:“林卿,朕聽說妳方才與鄧卿在席上爭執?”
  林延潮立即道:“臣殿外失儀,懇請陛下責罰。”
  天子道:“朕並非怪妳。其中情由朕略知壹二,近來朝堂上彈劾妳的奏章不少,鄧卿也是其中之壹,鄧卿是否因為此事與林卿爭議?”
  鄧煉聽天子點名行禮道:“確實如此,是臣失儀。”
  天子看在眼底,然後又道:“除了鄧卿,同時也有壹些官員保妳,譬如在座的潘卿家,臧卿家,付卿家,甚至吏部還考舉妳為天下州府官員中的壹。”
  天子點了潘季馴,臧惟壹,付知遠三人,三人也是垂頭表示恭敬。
  天子目光回到了林延潮身上問道:“壹面有官員參妳,壹面有官員保妳,妳自己如何想的,自以為賢否?說給朕,以及在座的諸位臣工聽聽。”
  天子說完,在座眾官員都齊然側身四十五度,看向了殿門處的林延潮,聽聽他是如何說的。
  眾目所視之下,林延潮覺得身上有股重壓,殿裏不知何處吹來壹陣風,將他官袍下擺吹得微微卷起。
  這壹刻林延潮深切感受到,這恐怕就是事功的苦衷。
  自己為官以來壹直堅定,可謂壹直劈難而進,沒有半點後退之心,就是當初貶官至歸德時,仕途落到最低的時候,也不曾半點灰心。
  但眼下自己在歸德三年回京之後,禦史們於自己政績絲毫不見,反而上疏攻訐不斷,難道事功壹定離不開被人罵嗎?
  朝中議論紛紛,這些都罷了,最關鍵是天子見疑。
  當時殿前召對,自己想要作壹番事業之心,卻遭到天子的猜忌,被晾在京裏三個月。
  方才鄧煉殿前奚落,雖被自己懟回去,但心底怎能沒有波動。
  而今日殿上天子又如此質問。
  林延潮有些灰心失望當下心想,既是天子不信任我,我就外放為官,也能作壹番事情,造福壹方百姓,比留在京裏君臣相疑好多了。
  如此我也懶得保妳什麽大明江山,無事壹身輕!
  但念到這裏,林延潮突然又想起張居正,海瑞,林烴,山長,林誠義。
  他們的叮囑,托付猶在耳邊。
  他們用身體力行或是耳提面令告訴自己,如何當壹名真正的官員。
  穿越前,仕途上的郁郁不得誌,穿越後,從發蒙讀書到科舉及,釋褐為官,壹條長長的線,貫穿起來。
  想到這裏,猶如涼水潑面,心底生寒,卻令人壹靜。
  林延潮擡起頭,面上平靜地答道:“回稟陛下,臣只知道辦好陛下交待的差事即可,至於他人議論如何,不是臣能引導的。臣由著他們。”
  林延潮這殿前奏對,可以視作中規中矩,不卑不亢的回答。
  天子聞言卻笑了笑,他站起身來,負手於殿前踱步道:“林卿,朕記得妳當初不是如此說的。他曾與朕說,為善者無近名,為惡者無近刑,妳在歸德的所作所為,妳不能自稱,將來當由百姓替妳答之。”
  “今日察典,朕正好想起這話,大臣到底賢不賢?忠不忠?誰能說的算?禦史們說的不算,吏部說的也不算,朕恐怕說的也不全算,天下唯有老百姓才能稱的。”
  說到這裏,天子頓了頓指著壹旁站著的何潤遙道:“林卿在妳上殿前,朕召何卿前來,授他歸德府知府之職,他當殿辭了不敢領,並向朕獻上這……這歸德百姓送上的萬民傘!”
  說完張鯨即從殿中捧出了這萬民傘。林延潮不由看了何潤遙壹眼。
  “諸卿也看到了,這萬民傘是歸德三十萬百姓托上京的何卿給朕的。”
  “朕十分奇怪,於是問何卿這萬民傘不是都贈給官員的嗎?為何今天給朕。何卿答說,幾個月前林知府離任匆匆,連百姓相送都不肯,這萬民傘即便送了他也未必肯要,故而他們只好托何卿親自送給朕。老百姓們說,感激朕,朕給了他們派壹位好官清官,壹位青天!”
  “張鯨,拿給諸位臣工好好看壹看。”
  於是張鯨舉著萬民傘給殿上眾大臣過目。
  這萬民傘,在座眾官員都看過,不少人都收了好幾把。但是他們都是在剛離任時收的,甚至向百姓主動要的。
  沒聽說,哪位官員不要萬民傘,結果老百姓不肯,直接送到京裏來塞給天子的。
  眾官員們都是起身觀傘。
  何為萬民傘?意在官員平日如巨傘壹樣佑護著這壹方,恩澤百姓。
  “何卿這萬民傘真是老百姓送的?不是妳自作主張?”天子問道。
  何潤遙道:“百姓知臣上京面聖,沿途之上千叮萬囑,壹定讓臣交給陛下,讓陛下知曉,林知府遺澤於歸德,可比李冰於蜀。”
  “此歸德百姓肺腑之言,臣借此萬民傘轉述給陛下。”
  說完何潤遙長拜在地。
  壹名大臣起身道:“陛下,臣廣東布政使陸良坤,這壹次回京述職路過歸德,當時黃河大水剛過,附近州縣皆是狼藉。唯獨至歸德,仿佛來至江南,到處都是農田,水渠,百姓安居樂業。”
  又壹名官員起身道:“臣這壹次進京也特意路過歸德去看壹眼,確實如此。官不下鄉,百姓不饑,民風淳淳,實在難以想象這個府三年前還受了災。”
  又是壹名官員出班道:“陛下,臣也曾路過,臣在任上興修過水利,知治水何其難也。但歸德府之堤卻是修的固若金湯,當地百姓皆稱此堤為林公堤!”
  天子點點頭道:“河南巡撫妳有何話說?”
  臧惟壹出班恭恭敬敬地道:“陛下,臣沒有話說,臣關於林知府在歸德之政績都寫在考語裏,句句實言,不敢有壹字虛言。”
  “河南布政使?”
  付知遠出班道:“臣的話也在考語裏,請陛下明鑒!”
  “潘卿家?”
  潘季馴出班道:“臣的話也都在奏章裏了,但今日見了這萬民傘,臣想這天下還有什麽比民心民意更貴重呢?我等為官不是等著民意來就我,而是我去就民意啊!”
  天子點點頭,看向殿下的林延潮。
  百官看去,但見此刻的林延潮眼中盈淚。
  天子仰起頭嘆道:“林卿,妳送了朕兩樣大禮,壹樣是林公堤,還有壹樣是萬民傘。朕富有四海,坐擁天下,承運庫什麽珍奇珠寶沒有,但惟獨沒有這兩樣。林卿朕要如何還妳這情才是?”
  “臣惶恐!”林延潮奏道。
  “張宏,宣朕旨意。”
  說完天子回到禦座,但見壹旁司禮監掌印太監張宏攤出壹封早已寫好的聖旨宣道:“陛下有旨,授前歸德府知府林延潮……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講學士,欽此!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