錦衣狀元

天子

歷史軍事

睜開眼,壹陣朦朧。
當瞳孔重新聚焦,面前卻並不是平素習慣見到的白色,而是青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六百四十二章 大赦的設想

錦衣狀元 by 天子

2023-11-5 17:28

  王恭廠。
  大明肇始之初就開始使用火器,到了永樂年間火器制造有了很大發展,駐守京城的三大營中神機營乃朝廷中樞直屬的主力部隊,配備有這個世界最先進的火器,為此朝廷在京城西南的阜財坊石駙馬街附近設立了六處火藥廠局,凡是經營火器所需鉛子、火藥都是由這裏制造,朝廷軍隊所用火器大多出自這壹片街區。
  朱浩穿著壹身便服,跟唐寅壹起去見吳中來京師的鮑、黃兩家工匠代表,分別是四十多歲精擅做木雕、石雕的鮑立本以及擅長鐵器鑄造的二十多歲的黃單。
  朱浩賞鑒過故宮藏品,乃吳中犀牛角雕刻家鮑天成所造的牛角杯,但鮑天成是明末的人物,卻不知是否為鮑家後人,更不知跟這個鮑立本是否有關系。
  大明王恭廠內,本來就有很多“火器專家”,在火器改造工藝上,倒是不用朱浩過多擔心。
  鮑立本和黃單,壹老壹少,對唐寅都很客氣。
  唐寅在吳中名聲很大,加上現在給新皇做事,鮑家和黃家也是看在朝中有唐寅這個“大人物”照料的份兒上,才會給面子帶著家人到京城來參與工部工匠的應選,他們其實都不知道自己要來做什麽。
  鮑立本雖然年歲長,但不擅於言辭,所說的吳儂軟語朱浩聽不太懂,倒是黃單作為年輕人,北地方言說得不錯。
  主要溝通的事情,由黃單來完成。
  “……唐大人,我等不過是升鬥小民,做點小本生意,卻不知有何能為朝廷效命的?快到京城時,聽說朝廷現在正在開煤窯,可我等沒有燒煤的本事……”
  黃單本來還以為此番進京有大買賣,但半路上聽到唐寅的傳聞,才明白唐寅只是名義上的“大官”,論官品甚至還不如地方知府,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他們分辨不清楚京官和地方官的區別,只知道以官品的高低來論此人到底官大還是官小。
  又聽說唐寅只是負責幫皇帝開煤礦,他們心中的期待不由大打折扣。
  唐寅道:“煤窯之事,與妳們無關,先說點實在的,三個月試用期,每月每人至少壹兩銀子工錢,另外每人再壹次性給五兩銀子安家費……”
  黃單和鮑立本不由對視壹眼。
  從吳中到京城,若加上來回路上的時間,需要五個月,壹個人能賺八兩銀子,這筆錢其實已很不錯。
  黃單問道:“若是能選上呢?”
  沒等唐寅回答,朱浩笑道:“每月保底三兩銀子工錢,以後還可以加。”
  “三兩,沒聽錯吧?”
  黃單很驚訝。
  壹個知縣,壹年俸祿下來才四十兩呢,憑什麽壹個工匠能拿到三十六兩?
  這年頭可是官本位,當官的天經地義就該賺得比別人多,手藝人素來都受欺壓,誰讓沒有社會地位可言呢?
  唐寅本來不太清楚朱浩要做什麽,來之前受朱浩壹番耳提面命,他還是壹知半解。
  現在朱浩自己站出來說,他倒是省心不少。
  朱浩道:“鮑家對雕刻很在行吧?聽說黃家煉鐵乃壹絕?現在我們要打造上好的鐵器,跟妳們以往鑄造的東西……可能有點不同。”
  黃單問道:“鐵器有何稀奇的?不知是兵刃還是馬蹬?”
  “嘿,知道是什麽彈簧嗎?”
  朱浩笑著看了兩人壹眼,又問道,“軸承呢?”
  黃單和鮑立本相視壹眼,感覺自己在聽天書。
  “圖紙什麽的都是現成的,如果壹時無法鑄造的話,可先拉鐵絲,我們的鐵可不是壹般的生鐵,那是上好的鋼材,等妳們見到後就知道了……至於鮑家,主要任務是打造壹些木質或者巖石的底座,必須要合規,精細到毫米……妳們暫時可以先不懂這些新詞匯,總之差之毫厘謬以千裏,就看妳們的本事了……”
  朱浩本來還想征召更多門類的工匠。
  現在鮑家和黃家各有所長,暫時也就以他們所長,來為自己所用。
  木雕和石雕的本事,可以用來打造壹些槍托、炮座等,至於打造鐵器的黃家,也不是讓他們拿著大鐵錘去打鐵,而是讓其打造精細的鐵質器件,尤其是打造模組,用以生產蒸汽機、紡織機甚至是輪船組件,用以批量化生產模具和產品。
  “唐先生,我看這幾日就帶他們到西山看看吧,先適應壹下環境,不過走之前……最好妳們兩家各派人到我那兒去學學,有些東西現在可以做出來,但有些東西只存在圖紙上,有個形狀,妳們需要以自己的見識,將其制造出來。”
  朱浩在制造蒸汽機和紡織機的時候就發現壹個很大的問題,就是普通木匠、鐵匠等,因為手藝粗糙,難以完成壹些精細活。
  也是因為這時代並不需要把器件做到多精細,遇到那些聞所未聞的器件,普通工匠便沒法打造。
  這便是朱浩要在各地廣募能工巧匠的重要原因。
  以往蘇熙貴請來的工匠,或還能勉強勝任,但現在需要更為專業的人士,用高薪合同以及朝廷的威懾力,將其綁定,為朱浩的工業化大明之路提供幫助。
  ……
  ……
  朱浩隨後考察了鮑立本和黃單的手藝。
  果然是家族流傳下來的絕活,至少這兩位代表人物,能力都很不錯。
  唐寅對於再去西山有點陰影,但好在這次朱浩說明,讓其把人送到西山,讓這兩家人看到西山居住和工作環境,把他們安頓下來後就可以返回京師,唐寅才沒鬧什麽情緒。
  第二天早晨,朱四終於帶病坐朝,不時裝著咳嗽幾聲。
  楊廷和憋得很辛苦,迫切想知道他弟弟的情況,可惜其他大臣都不開眼,主要提及的是西北韃靼犯境之事,軍機大事商量了壹上午,楊廷和不好意思自己開口,也沒人幫他開個頭。
  “咳咳!”
  朱四實在忍不住,最後主動提出,“諸位卿家,這兩天發生壹件事,就是兵部侍郎楊廷儀涉及前幾年舊案,禦史言官多有彈劾,朕便著人拿下囚於詔獄,讓人問詢之,相信未來幾日便有結果。”
  眾大臣屏氣凝神。
  換作其他人,或許早就有人出來跟小皇帝辯論了,但楊廷儀……
  這人在朝中很特殊。
  他既是楊廷和的弟弟,卻又為很多大臣所憎惡,主要是楊廷儀做事沒有“底線”,劉瑾當政時就拼命阿諛依附,後來劉瑾倒臺直接被列入閹黨之列,只不過因為楊廷和的關系,才沒有被下獄問罪。
  後來官越做越高,主要是得益於楊廷和在朝的威勢,尤其到正德朝末期楊廷和為首輔後,楊廷儀先以工部右侍郎提督易州山廠,又轉兵部右侍郎,進兵部左侍郎……隨後病休在家。
  無論在哪個任上,楊廷儀都有貪贓枉法之事發生,且不是那種很隱秘的,幾乎滿朝上下都知曉。
  這就讓楊廷和派系的人很不想面對。
  妳楊廷和朝中威望再大,有這麽個不檢點的弟弟,是不是有點……太不是玩意兒了?
  皇帝把楊廷儀的事說出來,竟然沒壹人出來幫楊廷儀說話,足以說明此人有多不得人心。
  朱四道:“朕從來不會無理由為難在任或卸任的官員,此番不過是例行問話,朕嚴令不得讓人用刑,諸位卿家是否有對此有異議?”
  楊廷和想等人出來為弟弟說話。
  可惜的是,即便有人想幫楊廷儀說話,但聽皇帝說不打算用刑,心想還能說什麽?有人參劾,就算下詔獄有些不太合乎情理,但或許正是皇帝對楊廷和弟弟的壹種保護呢?還是不出來提及此人,為自己的仕途生涯抹黑了。
  朱四等了等,居然壹個人都沒出來敘話,連楊廷和都噤聲不語,心裏頓時樂開花。
  先前因為刑部尚書人選的問題,他滿肚子憋屈,現在感覺場子都找回來了。
  朱四望著楊廷和道:“楊閣老,妳不要誤會朕,朕自登基後,壹向講究寬仁待民,前事諸多波瀾,如今正需要上下壹心,共克時艱,盡可能做到大事化小,小事化無……妳認為呢?”
  楊廷和豈能聽不出朱四另有所指?
  先前王瓊、陸完等交通寧王、佞臣案,正是由楊廷和主導,而有了擴大化的趨勢。
  朱四想阻止案子繼續牽連,卻為楊廷和所不容。
  現在事情輪到楊廷儀的頭上……妳楊廷和有本事再說什麽寧枉勿縱的話,那時可就是妳自己把弟弟往火坑裏推。
  楊廷和舉起笏板,拱拱手,沒有回話。
  愛咋咋地。
  “朕壹向認為,寬刑省法,方能以慰民望,不知諸位卿家可還有意見?”朱四先問楊廷和,再問在場大臣。
  眾大臣見連楊廷和都沒出面反對,那誰還會出來提意見?
  再說了,皇帝的話本身也沒毛病。
  經歷了正德朝的亂象後,怎麽還能以嚴刑峻法來治理臣民?
  不怕官逼民反麽?
  “好,朕這兩日就查問出結果,另外朕希望對於壹些不太嚴重的案子,能赦免則赦免……能減輕則減輕。”
  朱四壹副仁君風範,“朕還想在大婚時,大赦天下,諸位卿家若對此有何意見的話,盡管提出來。”
  大赦之事,歷朝歷代皆有。
  朱四這時候提出來,並不突兀。
  朱四登基時,可沒有什麽大赦的舉動,因為當時還要嚴厲懲辦江彬和錢寧等人,以及其同黨,不能說這些人的罪責可以不問或者減免。
  當時施行嚴刑峻法合乎時宜。
  現在經過壹年多的整肅,似乎到了寬以待人的時候,朱四這時候提出要大赦,應該能起到收攬人心的作用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