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備的日常

熏香如風

歷史軍事

炊煙四起,黃狗亂吠,順著夕陽的余暉,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,呆坐在廊下的小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137章 萬死不避

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

2021-11-6 18:53

  “孟子曰:‘彼壹時,此壹時也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,其間必有名世者。’”張儉環視眾人:“今漢氣數已盡,能三興漢室者,必是薊王無疑。焉能坐視關東大亂,宗王乘亂而起,荼毒天下。”
  與會眾人,略作思量。整個《衣帶詔》的來龍去脈,便十分清楚了。
  竇太皇早已絕嗣。誰人為帝,對其而言,並無不同,亦無不可。
  換言之,即便薊王受禪,登臨大位。竇太皇亦足可保壹世富貴榮華,頤養天年。且鏟除何董二戚,扶植黨人入朝。於朝於己,皆有大利。故與薊王,不謀而合。
  於是,竇太皇出《衣帶詔》,命黨魁張儉,並後將軍董卓,聯絡群雄,共謀大事。
  薊王則於背後,暗中支持。
  先滅何董二戚,待黨人執掌朝堂,續兩漢削藩國策。少則三五載,多則十余載。不出二十載,天下大定,四海升平。薊王攜開立四大都護府之威,待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皆成大勢所趨。由三公上表,請少帝禪位於薊王。改朝換代,三興炎漢。
  即便,薊王無意大位。文武百官,假以時日,必會廢立新君。扶何後所生麒麟子,登基為帝。只因麟子阿鬥,種出薊王。那時,錦繡江山,依舊為薊王(家)所有。
  至於何後,若明事理,知進退。與竇太皇安居深宮,壹並頤養天年。若仍不知足,三尺白綾,壹瓶鴆毒,送其上路。對外便說,憂懼而亡。僅此而已。
  若薊王憐惜。告廟列祖列宗。葬入函園,亦成壹段佳話。
  “嘶……”心念至此,曹操暗吸壹口涼氣。竟不由得冷汗淋漓。
  薊王隱藏之深,始料未及也。
  有黨魁作保。《衣帶詔》必出竇太後並薊王之手。如此,全無後顧之憂。舍內眾人,只需依令行事。待事成,論功行賞,從此飛黃騰達,榮華富貴享之不盡。
  果然,富貴險中求。
  “何時動手。”袁術已迫不及待。
  “袁府君無需心急。不出半月,自有分曉。”張儉言之鑿鑿。
  與會眾人,焉能不信。
  臨行前,張儉又叮囑,定要嚴把口風,切莫走漏消息。眾人紛紛應諾,各自散去不提。
  出平樂觀,袁紹約曹操同車入金水湯館小酌。
  “如何?”見曹操壹路興致寥寥,袁紹隨口問道。
  “何事如何?”曹操反問。
  “孟德何其健忘。”袁紹反笑。
  曹操這便醒悟。遂言道:“實不相瞞,此事若出妳我之謀,必不意外。然玄德磊落,如何能暗行權謀之術。隱藏之深,所求之大。著實讓人,始料未及。”
  “且不看黨魁又如何?”袁紹壹聲輕笑:“萬裏江山之利大,誰人又能不動心。玄德自幼家貧,十裏少年。能有今日之大富貴,背後艱辛,不足為外人道哉。
  然,千裏封國,看似廣袤,富庶無邊。雖,貴為王爵,壹人之下,萬人之上。推恩令下,卻終歸不穩。唯有穩坐萬裏江山,再無掣肘,方能將偌大家業,傳於後世子子孫孫。”
  曹操壹聲長嘆:“本初,言之有理。我若是薊王,又豈能坐視千裏國土,千萬國民,死後被人肆意宰割,支離而破碎。”
  “此,亦是玄德,不得已而為之。”袁紹壹語中的。
  曹操無言以對。道理都通,亦是人情。然曹操依舊,半信半疑。
  情理上,應深信。然,情義上,卻又不肯全信。
  每每深思,便會心生壹種道義崩塌的幻滅。他實難相信,恩怨分明,嫉惡如仇,忠義雙全,威信天下,為人表率的薊王,竟與我等,壹丘之貉。
  壹路寡言。下車時,袁術忽笑中含悲。
  “紅塵濁世,無人幸免”。
  與其目光相碰。曹操忽起錐心之痛。重重頓足,揮袖而去。
  卻被袁紹壹把攬住:“孟德意欲何為。”
  “自去船宮,當面壹問。”曹操答曰。
  “不可!”袁紹大驚。見左右無人近身,遂附耳道:“既為衣帶密詔,自當暗中行事。豈能堂而皇之,當面質問。玄德見密詔外泄,知事不可為,必行殺人滅口!君王壹怒,血流漂櫓。我等三族親眷,滿門家小,俱亡矣!”
  “唉……”掙紮未脫,曹操悲從心起,仰面淚流。
  袁術卻齜牙壹笑:“天道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蕓蕓眾生,生老病死,冷暖饑寒,又與我等何幹?若能為玄德,蕩平宇內,他日登基為帝,妳我輔佐明君,從龍有功,名著青史,澤被後世子孫。何樂而不為!”
  “公路言之有理。”袁紹亦勸道:“我等與玄德,刎頸之交。問鼎天下既是他心中所願,我等縱刀山火海,亦助他得償所願。雖萬死,不避。”
  “萬死不避!”袁術把臂上前。
  見好友如此,曹操這便收攏悲情,重重頓首:“萬死不避!”
  “且去沐浴薰蒸,不醉不歸。”袁術叫嚷道。
  三人遂把臂入內。
  西郭平樂館。
  送走內(舍)外(堂)嘉賓。黨魁張儉,獨自步入後舍。
  便有心腹黨人景顧,呈來密信:“太學連夜送來,乃出(林慮)山中舊友。”
  “好。”張儉這便接過。清水敷面,散盡酒氣。查驗封泥無誤,遂取書觀之。少頃,又遞給景顧,笑道:“眾皆多慮也。”
  景顧看罷亦笑:“山中消息閉塞,焉能盡知洛陽之事。”
  “正是如此。”張儉笑道:“老夫若非舍壹世虛名,只身赴死。焉能得報血海深仇。今大勢已定,只需衣帶詔發,群雄響應。三興炎漢,指日可待。”
  “學生實不料,此詔竟出薊王之意。”景顧嘆道:“若有壹日,大白天下。想必,世人驚詫,亦如我這般。”
  張儉搖頭道:“成大義不拘小節。為救天下黎庶,存續江山社稷,薊王亦不得已而為之。”
  “學生受教。”景顧肅容下拜。薊王赫赫威名,行事有禮有節,從未僭越。且薊國欣欣向榮,海納百川,包羅萬種。和合開明之風,聲名遠播萬裏。若只為壹己私欲,又豈能有今日大漢壹藩。
  待景顧起身,張儉遂以隱秘相告:“時,‘三君’遇害,海內慟哭。幸得忠臣誌士,舍生忘死。方為三君後人,覓得壹線生機。竇大將軍孤孫竇輔,改姓胡輔,與姑母竇氏,先後避入樓桑。拜在盧司空門下。今為薊國少年長吏,得享千石俸。竇氏更婚配薊王,且誕下壹子。
  太傅陳蕃之子陳逸,更名陳奔,少年時亦遠投樓桑,同為薊王師弟。今為上計令,得享二千石高俸。時,薊王不過壹亭侯。便心存大義,仗義援手。於我等,有續命之恩。”
  略作停頓,張儉逐字逐句,擲地有聲:“於國於黨,於公於私。我等皆要助薊王成就大業。縱百死不悔。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