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備的日常

熏香如風

歷史軍事

炊煙四起,黃狗亂吠,順著夕陽的余暉,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,呆坐在廊下的小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128章 意外之喜

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

2021-11-6 18:53

  田聖所慮,亦是三殿女仙心思。
  荀子曰:“天地合而萬物生,陰陽接而變化起,‘性偽’合而天下治。”
  《周禮·地官》,“媒氏”疏雲:“使媒求婦,和合二姓。”薊王納女仙入家門。亦是和合之風使然。婚姻是最高等級的人質,亦是最為堅固的聯盟。時人稱“三族”,便是指父族、母族、妻族。與其利害未分,敵我不明,不若結親為盟,共同利害。
  尤其“樹欲靜而風不止”,二百年必有王者興。天下皆以為,薊王乃三興之主。身牽利益之廣大,無出其右。於是乎,自明帝夜夢金人,引佛入漢。待黃巾亂後,仙門式微。為扭轉乾坤,拒佛於國門之外。諸夏仙門,皆將復興門派之重任,捆綁於漢室三興之道。無論薊國群仙會,亦或是西王母降為彌月之喜,巫山神女降為試兒之禮。皆與“漢室三興,仙門復起”,莫大幹系。
  反倒,何後遣麻姑,盜采麒麟之菁。不過是“小巫見大巫”。誠然,如今再看。麟子阿鬥,與仙門復起,亦有千絲萬縷。麻姑所求,絕非區區百萬銅錢。
  如上元、雲華等仙門翹楚,為使薊王心向仙門,不惜近身施術。險害薊王長睡不醒。更有西河少女等,夜探王宮,不請自來。
  壹而再,再而三。痛定思痛。鐘存慧妃,這才代夫做媒。聘瑤池玉女入薊王家門。與諸夏仙門,化幹戈為玉帛。
  捆綁三興漢室之薊王戰車。仙門終得心安。三殿女仙,同床共枕,日久生情。為薊王謀劃江山。亦是投桃報李,人情使然。
  於薊王而言。彼此並無國仇家恨。既於家國有利,自當勉為其難。
  壹言蔽之,愛、恨、情、仇。
  自開此例。尤其西王母年年得巨額門俸。聲勢復起,重建西王母國。於是乎,諸夏名女仙,紛至沓來,自薦枕席。便是巫山神女,亦不可免俗。
  甘後大婚。亦擇李真多、張姜子媵從。劍指巴蜀仙門。背後利害關切,不足為外人道哉。
  如前所言。君王行事,利益優先。
  謂“趨利避害”。
  中繼港的存在,既省去諸多麻煩,又帶來諸多便利。
  固定航線,躲避風險。中途補給,淡水幹糧。亦或是腳踏實地,入邸舍湯池,洗盡旅途疲憊。神清氣爽,揚帆起航,再接再厲。
  沿途風情,百態千姿。總有人物,為之駐足。
  依據始發港與目的港,及各船艙容不同,優選中繼港並中轉港,乃船家之必修。尤其千裏薊國,四百城港,千六百萬眾。待東境郡縣築畢,可為五百城港,足納二千萬民。
  大漢黎庶,三分之二,皆為薊人。
  再加河北四州,四方都護。當再得千萬之眾。
  話說,羌氐諸胡,並蠻夷戎狄,四裔之民,究竟幾何。便是鐘靈神秀如薊王,亦無可預知。先前,僥外百蠻,估曰八百萬眾。
  然單單十萬大山,恐不下百萬之眾。嶺南山脈縱橫,諸水交匯。依山傍水,結寨而居。更加上古遺風,饒妻多子。種輩興盛。得漢文明,全方加持。人口紅利,可想而知。
  薊王征戰天下,神乎其神。
  便是窮鄉僻壤,深山幽谷,人跡罕至,不毛之地。僥外野人亦知日賺二百大錢。熙熙攘攘,利來利往。薊王流徙羌氐,耗費數以億萬。皆足額支付。不差分毫。羌氐諸胡,心悅誠服。壹傳十,十傳百。不出數載,遍傳天下矣。
  三南大地,城港如雨後春筍,拔地而起。借薊國之力,山中老寨,悉數遷居。便是十夷王城,亦由薊國營城術築造。更加築路通渠,輻輳蠻荒之地。串聯枝屬別種,或說其出山而居,或就地改造新居。文明的脈絡,植根沃壤,越發強壯。
  薊王言,薪盡火傳,焚盡蠻荒。絕不是說說而已。
  王駕南巡。除去安撫百官,提升士氣。亦需接見當地蠻王豪帥。互呈國書,互贈國禮。內政外交,皆需顧及。
  百聞不如壹見。上邦雄主,氣度非凡。能赴船宮國宴,足可為壹世榮光,傳於後輩。薊王臨行前,三足踆烏便滿載薊國名產。除去供奉巫山神女,余下皆在經停各港時,充作國禮。薊王豪擲千金不蹙眉。番邦列國又豈能自甘於後。紛紛傾家相贈,十倍回禮。薊王只取其壹,余下又賜回。饒是如此,海內奇珍,盈滿艙室。獲利何止百倍。
  便是這麽大氣。
  誠如鐘存慧妃出嫁時,百車昆岡美玉。於鐘存羌人而言,不過頑石而已。然之於大漢,皆是價值連城,異域瑰寶。
  海外荒洲,於漢人而言。飛來橫財,意外之喜。不料十三州之外,還有廣袤之土。正如前漢東方朔《海內十洲記》所載。海外各洲,雖名稱各異,位置不同,顯著差異。終歸有的放矢。
  奇珍異寶先不言,壹季三登可還行。
  前漢時,珠崖洲,計二郡十六縣。如今只得壹港。前漢舊縣,遺跡尚存。假以時日,皆可重建。薊王辟海外十港,所向披靡,無往不利。正因深得民心。和親羈縻之策,爐火純青。
  “將欲取之,必先與之”。薊王督港造城,引島夷客庸。賺取日薪二百鈔。而後“授人以魚,不如授人以漁”。傳授稻作圩田技藝。兼容並蓄,默化潛移。不出三代,皆為漢民。賦稅所出,糧谷所得,奇珍異寶,青壯健婦,僦船出海,源源不斷輸往國中。持續為國造血。
  國中大儒豪言,十年無出,亦可足食。此言非虛。
  堪比壹州之土,更加壹季三登。賈捐之《棄珠崖議》,何其短視也。
  朱盧令阮瑀上疏。欲仿碣石宮,為王興珠崖行宮。被薊王婉拒。
  薊王笑言,元瑜不見三足踆烏乎?
  阮瑀這便醒悟。船宮既行宮。先前舉國之力,督造三足踆烏。如今再看,物超所值,何其便宜。比起勞民傷財,於江表十港,分造離宮別館,只為薊王數日之需。
  壹艘船宮,萬事大吉。
  薊王行事,先見為明。
  經停數日,三足烏揚帆離港,北上歸國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